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9-11-08 17:13 [ ] 浏览次数: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市劳动就业中心主任  还少丹

 

我市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大市,如何最大化地激发培训主体活力,发挥全市职技院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的平台作用,高质量地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是当前我们做好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通过对我市职业培训机构现有状况与运行成效、现实原因与制约“瓶颈”的调查分析,就当前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基本情况及运行成效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市超万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规模跨地区转移就业,使一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务农者转为打工者,并成为新型产业工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催生了一个巨大的技能培训服务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农村劳动力为对象的技能培训服务工作显现出勃勃生机。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明显

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高等职业院校5 所,中等职业技术院校14所,技工学校6 所;就业培训中心11所。民办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机构99 个(人社部门主管)。全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共开设了涉及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等各领域的专业20多个。近三年来,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共培训农村劳动力6.6万人,其中低收入家庭劳动力2500多人。取得专项能力证书326人,取得合格证书44762人,取得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8887人、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11636人。目前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分别达130.9万人和82.14万人,占转移就业总量213.04万人的61.44%38.56%,已成为我市产业工人的中坚力量。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特色做法

按照国家、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我市积极构建面向各类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通过培训将农村劳动力培养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据调查,至2018年末,农村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为42.6 %,比2016年的28.3%提高 14个百分点。工作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突出重点,注重分类实施。坚持促进就业导向,对农村未继续升学的“两后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帮助达到上岗要求。坚持稳定就业导向,对企业新录用的农村劳动力开展以基本技能、安全知识、操作规程等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加快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坚持素质就业导向,帮助企业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推动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岗位就业。二是有序引导,强化政策激励。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状况和服务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需求,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调查制度,紧缺型职业(工种)培训补贴目录发布制度,促进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有效对接。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对在一线岗位工作并通过参加岗位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给予岗位技能提升补贴,有效地激发劳动者、企业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三是整合资源,激发培训活力。注重培训资源的整合利用,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以农村低收入劳动力为主要对象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江苏盐城技师学院连续6年组织送教下乡109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64万人次。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广校企一体化培训模式,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培养更多的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行业企业为主体、6所技工院校为基础、50家公共实训基地为特色、 99家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网络体系。

二、当前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瓶颈

近年来,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接受技能培训的人数增长较快,不少县(市、区)在实际工作中也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但与我市较多的农村劳动力供给需求相比,与大企业大项目对用工需求相比,还只是点上的突破,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制约职业技能培训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强,市场化运作步伐不快。从总体上说,我市职业培训机构的规模普遍不大,服务层次相对较低,培训的范围相对较窄,乡镇之间、县域之间整体协调配合不多,培训服务长期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许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缺乏活力,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不强,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训练设备落后;少数县就业培训中心设备闲置、专业师资流失,难以贴近本地产业需求开展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加之由于2017年省培训补贴政策的调整,培训补贴从原来补贴机构调整为直补参培者个人,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培训机构开展以农村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在培训方式和专业开发方面投入力度不大、关注度减弱,服务项目和模式已不适应市场化需要。

(二)乡镇公共人力资源机构组织化能力不足,与培训机构信息沟通不畅。现有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统筹组织能力不强,服务手段单一, 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对本地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技能结构和外出就业情况缺乏动态掌握,难以为流入和流出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基本技能信息。加之与当地培训机构粘合度不高、对培训市场需求掌握不清,仅有的培训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市、县年度目标任务。从调研的情况看,优质培训资源大多集中在县、市,部分乡镇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留有空白点,少部分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兼而从事了部分职业技能培训职能,培训的专业设置也不尽合理,往往是挂靠某些民办培训机构,常年仅培训一、两个专业。不少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单一,重复化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护理、育婴几个初级专业就业技能培训,培训的教材、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培训专业与劳动者提升就业技能愿望出入较大。

(三)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化程度不高,品牌优势不突出。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国家、省专门出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要实现农村劳动力“高技能 ”、“高质量”就业,必须依托职业培训这个重要载体,大力培育职业机构发展,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实现市场配置资源、资源带动规模、规模形成产业的格局。目前的现实状况是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办学规模小,生源不够稳定,专业设置也欠合理,培训的层次较低,缺少“龙头专业”,对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制造业、智慧农业、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建设等新产业关注度不高,专业投入力量不大,职业技能培训因为强调实践性,比基础教育需要更多的设备投资,由于受行业投资风险及其行政许可限制,社会办职业培训机构对人力资本投资缺乏长远规划,行业投资规模普遍不大,行业状况较不稳定,社会诚信度不高,服务水平较低。这种相对滞后的服务与我市新兴的经济产业不相适应。

三、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对策举措

当前,完善职业培训机构市场化发展,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水平,必须立足我市农村劳动力初级技能数量大、中高级技能数量有限的实际,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从职业技能培训供需两端发力,在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政策、做优培训载体、强化培训管理上下功夫,构建市、县(市、区)、乡(镇)与高、中、初等级互为补充的三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高技能”、“高质量”就业。

(一)优化政策环境,构建扶持技能培训工作体系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紧密相联,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职业技能培训对其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将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工作置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统筹考虑,在出台我市“关于推行终身职业培训技能制度的实施意见”和“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时,要将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事业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任务,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技能提升组织领导、政策促进、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等项工作机制。鼓励各地将财政补助资金与培训工作绩效挂钩,加大激励力度,促进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与层次,确保每一个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都能得到一次提升。具体做法: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级政府都要将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制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具体工作方案。二是建立工作制度。市和县(市、区)要明确工作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落实扶持县(市、区)职业培训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落实补贴政策。要制定扶持职业培训事业的优惠扶持政策,整合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各项补贴资金,合理调整就业补助资金支出结构,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根据经济发展和培训成本变化,动态调整培训补贴项目和补贴标准。有条件的地区可安排经费,对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新职业工种研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师资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

(二)创新培训方式,做大技能培训规模

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应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培训计划,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能培训,综合提高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一是开展基础培训。为降低基础培训成本,可考虑依托县、乡(镇)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或具备一定规模的公(民)办机构为站点,设立互联网+远程培训项目,配合远程培训站点,为准备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务工常识的引导性培训、就业热门行业基本技能培训及企业需求信息,大力普及职业指导教育,使广大农村劳动力足不出户就能免费获得基础培训。二是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加快开发职业培训包,开展互联网+职业培训。继续抓好“1+X”创业培训模式,增加电子商务、网络创业培训,帮助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在新业态领域实现就业创业。三是开展“订制式”培训。针对大企业大项目一线熟练工的需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全面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计划,开展“百校千企”技能人才培养行动,推动全市百所培训机构与千家企业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技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优质培训资源,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进行312个月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其达到初级或中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在此项目中,对低收入农户家庭子女,设立技能扶贫的专门项目,提供全额奖学金,送他们上技校或参加半年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

配合这些项目的实施,可考虑强化以下几项配套政策措施。一要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更普惠。开展农村劳动力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对其就业前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的培训工种,按实际成本给予全额补贴,推动培训政策由补贴培训向免费培训转变,调动各类培训机构主动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二要加大稳岗返还政策实施力度。创新实施运用失业保险支持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政策,对依法参保、足额缴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培训补贴。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范围,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向更高技能水平迈进,畅通农民工职业发展通道。三要完善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制度。督促企业切实履行职工培训的法律义务,对不履行义务的企业,采取强制提取培训费等方式组织培训。

(三)打造培训品牌,做优技能培训实体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地方就业工作的成效。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就业的速度、市场成交率和规模成正比例关系,劳动力素质越高,失业风险就越小,市场竞争就业能力就越强,易形成就业的规模效应。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骨干、社会多方参与的大培训格局。把零散的培训实体,变成规范有序的培训集团,着力培育“龙头”培训实体,构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可供资源”的产业链,突出地区、文化特点,形成特色化、品牌化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技能人才方阵”,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战略,并使其形成集约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力加强实训设施建设,形成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从整体上解决培训内容不对路、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积极完善培训管理制度,规范职业技能培训流程、服务内容、质量管理,实施年度绩效评估、第三方监督,促进培训质量品质化提升。参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评星要求,进一步健全培训机构诚信品牌评估考核制度。改进政府购买成果机制,加大对培训对象、培训过程、培训质量、资金使用监管,实现职业培训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从而在政策上、制度上营造有利于职业培训机构良性成长的发展环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