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务企业用工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9-11-08 17:13 [ ] 浏览次数:

关于服务企业用工的实践与思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市劳动就业中心  丁保华

 

近几年来,盐城市深入推进服务企业用工“招工引匠”系列活动,突出服务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积极构建企业自主招聘、政府服务用工、校企合作联合、市场配置调节、劳务协作输入的用工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用工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正常招聘服务,满足了企业日常的用工需求;二是重点用工服务,满足了大企业大项目用工需求;三是精准招聘服务,满足了企业紧缺工种用工需求。

一、主要问题

随着盐城融入“长三角”,走好“两海两绿”路径建设新盐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对服务企业用工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初步调研,当前企业缺工主要呈现出以下情况。

1.部分传统行业长期缺工。据初步统计,20199月末,全市2890家规上企业,有522家企业有用工需求9103个。有用工需求的企业从行业分析,用工需求前三位的行业是机械类、纺织类、电子信息类。具体为:机械类用工需求2086个,占22.92%;纺织类用工需求203个,占22.34%;电子信息类用工需求1546人,占16.98%

2.部分企业人员流动频繁。从有用工需求的522家企业反映情况分析,缺工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流动频繁、地理位置偏远、工资待遇偏低。具体为有197家企业反映人员流动频繁,占37.74%;有130家企业反映地理位置偏远,占24.90%;有120家企业反映工资偏低,占22.99%。机械行业动态缺少技工比较普遍,纺织行业由于工种大多是苦脏累工种常态缺工。电子行业缺工企业比较集中,主要是东山精密、科森科技、领胜城科技、日铠电子等大型电子企业落户盐城,由于工作时间长,人员流动频繁。如盐城东山产业园9月末现有员工9907人,20191-9月帮助招聘5993人,同期离职6909人。

3.劳动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盐城籍高校毕业生每年有5万人左右,但回盐留盐不到一半。每年职技院校毕业生有2万人,但有三分之一外出务工。每年农村转移劳动力3万人左右,但缺泛技能。每年新成长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不足1万人,迫切要求工作的占比不高。每年新增下岗失业人员1万人左右,大部分年龄偏大。盐城虽是劳动力资源大市,但有效供给不足。

二、对策措施

企业是用工的主体,市场起决定作用,要引导企业适应市场化用工特点和规律,主动想法设法保障用工。政府有促进就业的职责,要为企业用工搭平台,提供服务,促进就业服务企业用工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及时研究分析,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取得效果。

1.强化劳务协作。服务企业用工,要确立市内劳动力是主体,外地劳动力作为补充的思路。一是市内劳务对接。对全市城乡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结合产业或企业需求,确定一批就近就地的用工资源基地,建立正常联络和对接机制,及时向企业稳定输送优质劳动力资源。二是市外劳务协作。对现有的劳务协作基地,摸清劳动力资源总量、年龄和技能构成等状况,每个缺工的企业与两个以上劳务输入基地进行优化配对,做到月度有联系、季度有活动、年度有成果。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与市外、省外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的政府之间、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实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建立双向对接渠道和机制,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劳务协作。三是创新协作形式。成立全市输入基地共享联盟,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区域障碍,促进劳务协作基地资源利用科学化、最大化。采取“代理人”招工、“以工引工”、“委托招工”等方式,有效促进劳务基地向我市输送紧缺优质劳动力。

2.促进返乡就业。全市有100多万外出务工创业劳动者,其中大部分人员在外打工,这部分人员都有一技之长,必须加大招引力度。一是政府促进。成立返乡就业工作组,分赴劳务输出集中地,宣传盐城经济发展,用工环境,鼓励政策,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二是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国庆、中秋、元旦、春节等重要节点,继续举办返乡就业系列宣传、推介、招聘活动。三是强化基础。以县(市、区)为单位,分产业、分行业及务工所在地,建立在外务工人员信息库,定期更新维护。指导县(市、区)人社部门以镇、村为单位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微信群,及时推送家乡经济发展和用工需求信息。

3.深化校企合作。支持企业与职业、技工院校双向对接、互为基地,建立紧密型互惠合作关系。一是调整专业设置。紧扣企业生产需求,建立职业、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精准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二是推进工学交替。创新职业、技工院校学生工学交替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在本地企业顶岗实习。三是创新培养方式。试点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企校双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四是形成激励机制。鼓励本地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留盐就业,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激励政策,技工院校中、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落实相关待遇。

4.激活市场服务。发挥江苏盐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新型载体作用,引导人力资源机构、劳务派遣机构组建合作服务联盟,结合园区、产业、企业需求,建立“点对点”供需对接合作机制,举办精细化专业招聘、供需对接活动,组团服务、精准服务企业用工。一方面,定期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机构到劳务输出大市、大省或各类院校,建立市场化劳务协作关系。探索实施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和劳务派遣服务,鼓励所在地出台激励政策,对为企业解决用工的人力资源机构、劳务派遣机构给予合理补贴。另一方面,开展诚信服务,推进人力资源服务诚信体系建设,深化诚信等级评定活动,建立服务机构红黑名单,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规范服务、诚信服务。每年开展一次“十佳规范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选活动。

5.优化技能培训。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关键靠职业技能培训。一是政策全覆盖。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全覆盖,对紧缺型职业(工种)初、中级工分别实行获证奖补政策,对企业新进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在岗职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的按规定及时落实获证奖补政策,调动企业、职工培训积极性,提升职工技能水平。二是发挥企业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对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企业,大力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在市区和有条件的县(市)建立、完善相对独立、面向社会、适应产业、管理规范的公共实训基地,满足辖区内企业职工培训需求。三是鼓励社会办学。在充分发挥职业、技工院校培训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同等享受职业培训补助政策。

6.指导规范用工。要切实解决少数企业用工理念滞后、人文关怀欠缺和配套服务不足的问题,必须优化企业用工环境。一是加强市场引导。每季发布重点工种工资指导价位,帮助企业确定既可承受、又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增强对求职者的吸引力。二是形成诚信体系。制定出台我市规上企业劳动关系诚信等级认定办法,培育选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先进典型,增强企业的荣誉感和员工的归属感;将不合法用工、不依法参保、不按法保障职工权益的企业纳入“黑名单”,责令限期整改并暂停用工服务,在全市企业中树立鲜明的导向。三是提升企业管理。组织企业特别是规上企业劳资负责人参加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政策业务培训班,不断提高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规避和降低因劳动用工不规范所造成的法律法规风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