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才服务水平 服务盐城高质量发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省苏北农村人才市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吴旭东
2015年初,市委提出“大规模集聚人才、普惠制吸引人才、集成化服务人才”的战略构想,启动实施了“515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实施以来,得到了高校、企事业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热烈响应,在全国形成了影响,创树了品牌。现将有关情况调查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515”引才计划实施以来,共有29628名大学生申请“三星级人才绿卡”。经审核,全市共向到企业稳定就业(不含部、省属企业)且正常参加社会保险的本科以上大学生,发放“三星级人才绿卡”16360张。从领卡大学生籍贯看,华东地区(含盐城)13220人,占80.8%;华中地区767人,占4..68%;西北地区478人,占3.61 %;东北地区479人,占2.92%;华北地区329人,占2.01%。非盐城籍大学生共6002人,其中本科5060人、硕士901人、博士41人。盐城籍大学生共10358人,其中本科8827人、硕士602人、博士7人。
“515”引才计划实施以来,共有5749名人才申请“四星级人才绿卡”。经审核,全市共发放“四星级人才绿卡”206张。非盐城籍人才共94人,其中本科54人、硕士24人、博士16人。盐城籍人才共112人,其中本科101人、硕士3人、博士2人。
全市累计发放各类补贴2.06亿元。
“515”引才计划的强力推进,有效弥补了我市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客观劣势,进一步缩小了与苏南、上海等国内领先地区的差距,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打开了盐城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是人才流失压力有效缓解。据前期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全市县级以下公务员、事业单位累计辞职(聘)1303人;高技能人才每年流失约3万人;盐城籍“985”、“211”高校和硕士以上毕业生,回盐就业率不足5%。启动实施“515”引才行动计划后,引进的非盐城籍人才占比达27.83%,驻盐高校毕业生留盐率大幅跃升,我市人才流失压力大大缓解,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
二是结构失衡问题不断改善。为切实解决长期困扰盐城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构失衡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高精尖缺”人才,依据《紧缺专业人才目录》,按图索骥,精准招引各类人才,不断优化我市人才队伍结构。数据显示:引进人才中,自主创业人才占4.93%,各类基础性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的总数、增幅同比均有较大提升。
三是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积极引导人才与产业互融、与企业互动、与项目互联,加快构建政府与市场联动的人才工作机制。发挥人才市场招聘信息权威、与高校就业部门联系紧密、人才评价客观公正的优势,不断拓展人事外包服务领域,重点为单位招聘人才、人才测评、用足用活各项人才政策做好人事外包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人力资源机构常态化举办“周六人才集市”;引入甲骨文、北大青鸟、东方领航等专业培训机构,“订单式”培养大数据等新特产业人才。
二、主要不足
1.政策目标任务执行难度大,推进困难
虽然通过举办人才峰会、校企校地对接、媒体宣传等招才引智活动引进了各类人才,但在数量上与“515”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值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大学生引进计划和专门人才引进计划比,仅分别完成了12.17%和1.34。
2015-2017年引进人才数与“515”计划的目标值对比表
年度 | 目标值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
数量 | 占比 | 数量 | 占比 | 数量 | 占比 | |||||
专门人才 | 10000 | 46 | 0.46% | 70 | 0.70% | 285 | 2.85% | |||
大学生 | 50000 | 2375 | 4.75% | 6094 | 12.19% | 9780 | 19.56% |
2.人才保持率较低
从2015年至2017年大市区引进的大学生中博士生、硕士生的人数占比较低,从大学生的人员结构分析,博士生、硕士生的人数虽有增加,但人数很少,人员比例未增加,近三年引进的博士生、硕士生人数占引进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0.61%、9.01%。
2015-2017年引进的各类大学生人数统计
企业营运不稳定,盈利能力差、工资待遇达不到期望值,影响人员的稳定性,如:城南新区的企业大部分为新成立的创业企业,营运不稳定,人员变动较大,2015年末领取租房补贴的大学生在2017年仍在岗的仅为45.92%。
大市区2015-2017年引进大学生保持率对比表
年末人数 | 市本级 | 盐都区 | 亭湖区 | 开发区 | 城南新区 | 合计 |
2015年末人数 | 395 | 101 | 113 | 155 | 98 | 862 |
2016年末人数 | 768 | 235 | 293 | 304 | 225 | 1825 |
2017年末领取租房补贴的人员中为2015年人员 | 241 | 67 | 84 | 91 | 45 | 528 |
2017年末领取租房补贴的人员中为2016年人员 | 571 | 197 | 238 | 224 | 153 | 1383 |
一年保持率 | 74.35% | 83.83% | 81.23% | 73.68% | 68.00% | 75.78% |
两年保持率 | 61.01% | 66.34% | 74.34% | 58.71% | 45.92% | 61.25% |
三、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层次问题。相对苏南等沿海地区,包括盐城在内的苏北地区人力资源竞争力和承载力相对处于天然弱势。我市纺机、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期,汽车行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人力资源需求有限。受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全市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井喷”发展态势,但总体上仍处于产业分工中低端,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仍以劳动强度大、待遇水平相对低的一线操作岗位为主,对劳动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吸引力有限。
二是从业观念问题。与苏北其他市一样,我市是人力资源大市,也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市。劳动力特别是年轻人和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宁可到苏南上海打工,也不愿在家乡就业,更不愿到企业就业的“传统风气”和“从众观念”;基层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人才也存在“大中专多、本科以上少”“流动多、留住少”的状况;大多数企业的用人观念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比较陈旧和落后,对人力资源引进和培养存在“轻视”“小视”“短视”现象,特别是在我市企业薪酬水平总体与苏南等地仍存较大差距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劳动力输出远大于输入的状况还很难扭转。
三是政策优势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启动实施了新一轮“515”引才计划,同时最新出台了《关于集聚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激励政策》,进一步优化我市人才引进政策环境。但是,随着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继西安、南京、武汉、成都等各大二线城市都纷纷推出了极具突破性和含金量的“抢人”政策后,我市周边地区也陆续加入“抢人大战”。例如徐州出台了28条政策,其中包括给予重点人才购房金额50%、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分别给予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租房和生活补贴3年内每月1000-2200元等政策。我市人才政策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四是工作队伍问题。人才工作人手少,尤其是县(市、区)一级。“515”人才服务窗口一线员工几乎都是政府编制外用工人员,待遇低且流动性大。部分地区对人才工作没有从人员配备上、经费保障上充分保证,许多人员疲于应付,安于现状,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对策建议
有效增加盐城“人气”,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我们建议:一是发展重点产业,用“就业岗位”聚人气。坚定不移地走“两海两绿”发展路径,加快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发展,全力突破建链、补链、强链的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用工体量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项目,有效发挥产业聚人的主导作用。二是着力提升主城首位度,用“宜居环境”聚人气。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加大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均等化和优质化服务水平,更大力度集聚人才、技术等城市发展要素,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三是用足引才政策,用“爱才品牌”聚人气。深入实施新一轮“515”引才计划,落实好《关于集聚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激励政策》,全面加大走出去宣传推介盐城力度,畅通各类人才来盐就业创业“绿色通道”,进一步在全国打响盐城广纳厚爱各方英才的“爱才品牌”。继续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推行“互联网+人才服务”,全面提升服务系统响应效能,全面落实“不见面审批”,优化审核审批流程,打破“信息孤岛”,压降材料审核时间。四是优化营商环境,用“亲商生态”聚人气。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创客降成本、减负担,破障碍、筑坦途,吸引鼓励各方资本、要素、人才、创客向盐城集聚。